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在元宇宙、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恰逢其时,新业态、新形式应运而生。灵境·人民艺术馆数字出版作品平台于2月初全新升级,其发行的“人民收藏家-元元”系列数字作品同步在上海技术交易所开启数字技术权益登记备案。灵境·人民艺术馆进行了哪些创新与探索呢?就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灵境·人民艺术馆负责人杨成。
作品+平台
【资料图】
高质量跨界融合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灵境·人民艺术馆不断探索艺术数字呈现的新形式,在线发售的数字艺术作品不乏当代个人作品、馆藏作品,涉及书画、音乐、文旅、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
“灵境·人民艺术馆旨在为当代艺术家及优秀艺术作品提供数字化平台,为艺术品数字确权、数字出版、数字转化、数字认证(区块链)等提供服务。”杨成介绍说,选用这个钱学森院士翻译的颇具中国味道的名称“灵境”,预示着灵境·人民艺术馆在做好线上线下艺术形式展现的基础上,将步入“虚拟空间”探索艺术呈现的新模式。
为方便受众在线查看,灵境·人民艺术馆在人民网PC首页及人民网+客户端、人民网移动端各官方账号上都设有入口。其通过打造数字化线上沉浸导览,弥补传统艺术展陈的种种局限,按类别(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非遗)分区艺术画廊,并设立了名家馆、新锐馆、传承馆、非遗馆及新苗馆等数字展馆,由人民日报金报电子音像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报电子)负责运营。
在数字艺术作品发行方面,灵境·人民艺术馆实现了传统文化作品的跨界和“破圈”。据杨成介绍,他们发行了齐白石、张大千、李小可、戴泽等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同时,还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合作,推出了知识科普公益作品,回归社会价值。
灵境·人民艺术馆秉持文化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博物馆、旅游景区开展合作,以创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杨成介绍说,他们与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合作,以文物资源为参考进行创作。“博古通今 数字秦俑”国际博物馆日短视频数字产品发行时搭配多篇趣味科普文章,延伸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他们还与华山景区合作,以“数字作品+景区文创”的形式打造虚实结合的数字新文创。
杨成表示,除了制作数字景区等作品外,灵境·人民艺术馆未来还将通过开展红色主题线上展览、设计景区云游体验、发行景区数字门票等形式,引流线下消费,从而实现数字文化赋能实体经济。
版权+数藏
重塑艺术品交易新生态
灵境·人民艺术馆推出的“人民收藏家-元元”系列数字作品通过授权发行形式,将平台拥有的著作权、商标权等相关权益许可或转让给用户,在发行后备受关注。
2月8日,在人民网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支持下,灵境·人民艺术馆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协同打造数字IP专板,启动“人民收藏家-元元”系列数字作品的数字技术权益登记备案,为数字权益确权提供了可查询的端口和保障。这使得数字作品交易流通变得有法可依、受法律保护、完全可追溯,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元元’通过创新设计、数字权证、商标注册等制作成独一无二的数字作品,这一系列数字作品拥有著作权、商标权等相关权益。”杨成说,用户在线上签订电子协议取得授权后,可对其拥有的数字作品商业化使用。
此外,灵境·人民艺术馆在艺术品数字转化方面还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数字出版作品。
杨成介绍道,他们所发行的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均已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并获得数字出版物版号(ISBN版号),通过区块链认证后限量发行。这种发售方式可进行作品版权审核和溯源,进一步推动了平台依规发行、合法交易、依法纳税,维护了艺术品数字化市场管理秩序。
文娱+科技
构建文化发展新形态
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022年灵境·人民艺术馆推出了“艺术大师数字画册”。该产品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功能,提升了作品观赏和操作的便捷性。另外,灵境·人民艺术馆为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还在传统节日推出相应的数字作品。
目前,灵境·人民艺术馆已取得大量文化艺术领域优质IP的独家授权,为未来在元宇宙空间的数字资产及相关权利授权、许可、转让、保护等打下良好基础。
“下一步,灵境·人民艺术馆将不断提升数字技术服务能力,逐步开启优先购、空投、合成等新功能,让数字出版作品的展示在元宇宙空间里更加有形化、立体化。”杨成透露,灵境·人民艺术馆将利用媒体及互联网优势,借助文图和声音对平面或视觉对象进行赋能,让艺术作品“活起来”。
此外,金报电子在今年还与中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发起成立了灵境·游戏实验室。杨成表示,实验室规划建立的游戏监测平台、游戏数字资产转化平台、沉浸式游戏科普体验馆等,可为游戏行业在线上线下互融共生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杨成表示,未来,灵境·人民艺术馆将继续在艺术、文化、旅游、娱乐等领域创新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呈现形式,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大众传播,并将积极布局海外发行数字艺术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探索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新路径。(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记者 常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