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唐臻科:小罗盘演绎大历史——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读后感(悦读)
时间 : 2023-04-06 05:36:39   来源 : 河南文学

读《北上》这部小说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概念相对我读书来说,算是比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在阅读之前,我大致对全书做了一个简要的翻阅,从目录来看因有历史时间的小标题,也就是说本书有几个时间段,记叙的事情时间比较长,而且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所述人物不在同一个层面的地域概念,有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交错的感觉,因此,这于作者来说就要有较强的时间段和历史空间的把控能力。

这部小说记叙的是从20世纪初到本世纪初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作者站在本世纪初的角度,去审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的许多人情世故,以及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围绕京杭运河而产生的悲欢离合情节,同时就中国老百姓以及国外友人,对于这条有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产生的联姻以及家族发展的历史做了较为详细记叙,每段故事文字简练而又透视着历史的厚重感。


(资料图片)

文本开始撰写的是,20世纪初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即小波罗在清军护卫的护城河的城门上吊篮里升降时,清军就此索要小额钱财后才放行的过程,并就此拉开了小波罗与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周义彦等人,陪同意大利人小波罗沿着大运河北上,途经不同港湾见到的各种不同人文习俗和不同景观风的记叙和描写,这是本书故事的第一条主线。在他们乘船北上的路途中,对于沿河而上周边的社会现状、所见所闻及不同地界内的历史风貌、生活习性、婚姻状况、伦理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书写。讲述了漕运与当时清政府及本地百姓之间的关系。也讲述了义和拳在此地盛行,提出了“扶清灭洋、替天行道”的历史观念。同时在不同章节也较为详细的叙述了小菠萝的弟弟马福德,在中国战场上的内心纠葛世界,以及他在此地因为爱情而成家立业,以及他对于子孙的爱护和对于爱情的忠贞,展示了国外人士与中国大运河本土居民进行联姻的真实现状,进而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故事。

小说开始的历史时段是1900年,记叙的是小波罗在京杭大运河的苏州段的遭遇,他是有心在中国寻找他的弟弟的外国人,也是一个有心记录运河当时历史外国友人。他有一本私人日记本,对他在大运河上所经历过的大小事务都有记叙,无论是水上环境、船民生活、沿岸习俗、宗教文化、历史人物等都有记载。

在行船的过程中,还有对康有为《日本书目考》雕版的记叙,同时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诗作进行解读,讲到了戊戌维新的历史脉络,所有的这些记叙和描写,其实都是对当时历史进程中的平民百姓生活状况进行简要的陈述。文中还重点讲述了漕帮在此地盛行,对劳苦大众造成的各种伤害和遭遇。从社会大历史的角度看,他们都是属于升斗小民的体验者和经历者,自然会心有余悸而惶惶不可终日。这位外国人毕竟还有还有清政府保护的外在优势,以至于后文中,在漫长的水上旅行中,都有清政府专门派人护送他的行程,但由于他是外国人的身份,他还是胸中义和团假装海盗的枪口,生命进入倒计时,虽然经过不同程度的医疗过程,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治疗都没有取得实际性效果,最终没有走完这条运河,也没有找到他的亲生弟弟马福德,却在通往北京的最后一程河段上命送黄泉,让读者扼腕叹息。

船民生活有着水上人家的喜怒哀乐,也有着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这条大运河的深厚情感。水上航行自然就会确定前行方向的罗盘,而这个罗盘则成为了这部小说述说的一个对象,也成为演绎这段历史大舞台的一个隐喻。事实上,小波罗和谢平遥等人,在上船伊始它就存在着,它的历史就是这一代人的历史,以至于他们的晚辈在收藏它时也经历不同的风波。

时间永远是在朝前不停的进行之中,那些有着辛辣意味的过往,在几辈人的眼中有如在眼前流淌的大运河一样,有时波涛汹涌、暗流涌动,有过不去的坎坷险阻,也有天高云清,风和日丽顺势航行,但这些过往在后人前进的道路上,却是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意大利人马福德与杨柳青年画继承人秦如玉的婚姻可谓是浸透着难以言说的辛酸滋味,这对跨国恋情忠贞而又温暖着读者。

马福德原本是来中国旅游并结识中国文化,但他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八国联军,也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冷血场面,并身负重伤而偷偷离开战争的硝烟,他在战场上结识的好友大卫,在战场上或者他的生命里可谓是生死之交,有一封长信作为这段友谊的记叙。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到秦家学习雕刻与画作,在这个看似学画的漫长时日里,马福德内心深深地爱上了秦如玉,同时也得到了秦如玉的爱,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得到秦老父亲的首肯。以至于在战场上偷偷归来的马福德一直在风起淀水上过着漂泊的生活,而情窦初开的秦如玉多次暗中接济这位在外游荡的心爱之人。

秦家原本有着很深的雕版印刷技艺,尤其是《龙王行雨图》的雕刻让她家在邻里乡间有着广泛的受欢迎度,可就因为这个雕版刻画,他与老袁一家最后心生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死怨恨,最终导致秦家在日本兵的强制干预下支离破碎,秦如玉为保护子孙被恶狗撕裂而亡,而马福德仇孤身深入到日本兵营报仇雪恨,将肇事恶狗撕裂,最后也被一逃出的日本兵枪击身亡。

文本在记叙这段婚姻时所用笔墨很帅详尽,讲述了当时的社会邻里之间的利益纠纷,并随着纠纷的升级和发展,进而延伸到军阀系统并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与当时的社会关系有着深刻的关联。马思艺这位有着混血系统的孤儿,在后来的子孙面前就马思意与马思艺这个名字的改名上,也有着深刻的含义,而对于那段历史的过往,在有良知的人们心目中总有着向善的思维定向。

可以说他们共同见证乃至参与了东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也亲自见证清政府末期,遭遇八国联军侵略时北京城沦陷的历史状况,当时在这块土地上普通平民大众生活的内在伤痕与历史殇痛。

小说在叙述作为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这个人物和周边发生的各种事务,成为该小说的第二条脉络。作为电台原主持人的他,在自身的工作上有独立的立世观念,基于当时大运河申报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他对运河的热爱,也因为此脱离了原单位的固定工作进而自身创业,他的原始婚姻也就此破裂,但他他的工作室有一个栏目叫《大河谭》,为做好关于的运河的这一档节目,他开始了与大运河以及与相关人员之间的感情联络。在翻阅相关资料的时候,他偶尔发现了一组照片,恰好是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教授拍摄的,拍摄的内容恰好又是邵常来的后人邵星池在运河上的婚礼。

小说在后面的叙述时,邵常来的后人邵星池为了开修船厂,把祖上传下来的意大利罗盘卖给了一家运河上的主题民宿“小博物馆”,而这家民宿的老板恰好又是当年船工周义彦的后人周海阔。而周海阔的这家民宿又恰好是孙宴临教授常常下榻之处。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叙述,看起来有些人生中的离奇,但实际上都是围绕这条大运河而展开,有着内在的情感联络。

谢望和为取得《大河谭》的真实资料和音像,他出差到淮安,在此重点写了他与孙宴临老师的接触过程,小说用了较长篇幅进行书写,写出了他为了取得相关信息资料,三番五次跑到孙老师教书的学校课堂听课的过程,这种诚意最终取得孙老师的信任,并到她的车库工作室进行交往,虽然过程有些艰难波折,但有大运河的情感作为基调,他俩最后相爱并成为了事业上和谐开拓者。

到淮安出差,他同时肩负父命要在这里要寻根问祖,父亲安排他要找到他的堂叔父谢仰止,但他这个堂叔父是一位唱京剧和淮剧的老者。由于父辈青年时,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处于推荐大学的现状,父亲与堂叔由于相关问题在上学上出现了裂痕,谢仰止一直内心矛盾和纠结这个事情。但在最后祭祖时,却看到了这位老人的身影,也出现了血脉关系的缓和与融洽。其实,这种现象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命运选择,处决于时代背景,个人的情感因素难以决定最后的走向,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任何前进的道路上都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问题出现,这是非人为因素所决定的。

历史的走向总有相同之处,只是环境不同、人物不同、所在位置的变化等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而衍生出来的结果。实际上,这也是京杭大运河在某个历史时段演绎出来的历史片段,作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进行不断的挖掘与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小说在最后的《一封信》,作者就整个故事进行了简要回顾,说出了隐藏在一根手杖的那封意大利信件的历史缘由。“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就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这条有温度和生命大河,成了人们如何回顾历史,同时用前瞻的眼光审视现实世界的历史画卷。

责任编辑: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