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基建丨商业银行绿色转型提速,绿色金融数字化管理应用升级 世界新动态
时间 : 2023-04-17 20:59:43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资料图片)

在双碳战略等国家相关政策引领下,商业银行绿色转型加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各大商业银行近期发布的2022年年度报告统计,2022年末六大行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达到12.54万亿元,仅“宇宙行”工商银行一家绿色信贷余额就接近4万亿元,四大行绿色信贷规模均破万亿。

记者梳理相关银行财报发现,具体来说,头部上市银行绿色转型包括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建立、绿色转型相关风险管理提升、绿色金融等,其中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涉及绿色信贷、绿色投融资、绿色投行、绿色债券等,风险管理方面多家银行将ESG风险、气候风险等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在十万亿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提升的同时,一方面,与绿色转型相关的风险管理成为新课题;另一方面,如何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结合,精准服务绿色小微成为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下一步。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绿色金融数据治理与数字化风控管理能力要求提高,面对小微绿色金融新挑战,银行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怎么走?

小微绿金实践痛点尚存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逐步向纵深发展,如何与转型金融有序有效链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小微企业、绿色消费等普惠领域,是绿色金融改革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机遇。”

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奎如是说。

从各家银行年报来看,2022年,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都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而上市银行也将社会责任、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归入ESG治理机制,不断完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系。

然而,“普惠金融不够绿色,绿色金融不够普惠”,是绿色金融在小微领域面临的最大痛点。

“从中长期来看,想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广大的普惠对象小微主体不能忽视,本身会带来直接的减碳,并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效应。”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中心副主任张芳表示,但在绿色金融现行的支持范围中,对小微企业覆盖不足,更多地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企业中。

妙盈科技综合解决方案部相关领导告诉记者,据其观察,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时,涉及的部门包括分支行业务发展部门、分支行审批部门、总行管理部门,三方在获客、审批、治理等方面均面临一些痛点。

获客方面,优质的大型基建企业绿金项目“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而大量中小微客户与潜在客户的有效绿色金融需求又难以识别;审批过程中,绿色审批标准不一致,导致这一过程重人工、重经验,相关项目授信耗时耗力;治理层面,正向激励制度不足,基层员工开展绿色业务的意愿不足,导致业务发展受限。

网商银行现金管理部总经理黎峰坦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标准很多还是针对一些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大建设,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领域,但对于商贸流通领域的大量小微企业而言,其绿色转型的评价标准不足导致认定效率较低,全链路数字化程度较低导致绿色评价成本高,小微绿色资产市场认可度低从而缺乏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

绿金业务数字化管理能力升级

当绿色金融走向普惠,银行绿金业务的数字化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风险控制的全面化与业务管理的精细化。

2022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下称《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提出银行业保险业应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就银保机构如何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开展相关工作提出要求,是指导我国银保机构未来发展绿色金融的纲领性文件。

在此背景下,各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绿色金融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022年,中国银行投产绿色金融管理系统一期,支持智能识别及环境效益精准测算;邮储银行推动建设动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以构筑全面、全程、主动、前瞻、精准的信用风险智能监控预警体系;工商银行推出银行业首个金融风险信息服务产品“融安e信”,实现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的贷后智能监控。

此外,建设银行指导管理层将绿色金融纳入风险偏好分析,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管理能力 ,定期跟进ESG相关要素风险量化工作进展,指导管理层调整行业信贷政策,推动实现ESG要素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有机融合 ;农业银行加强绿色信贷数字化建设,运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围绕“精准识别、管理赋能、风险管控”等方面,切实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业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从内修到外输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金融起步较早的银行,已开始对外输出绿色金融相关技术能力与绿金评价体系,帮助同业、政府实现绿色转型。

兴业银行在年报中指出,该行通过核心系统集约化运营实现共享经济,并输出绿色银行系统、票据贴现、流程机器人(RPA)、灾难备份等特色单品服务,共享公司科技能力和绿色金融优势,截至2022年末,科技输出在线运行机构 245 家。

邮储银行在2022年实现财政监测平台前置系统投产,实现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即时查询,助力地方政府风险防控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绿色信贷服务”建设,强化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

网商银行则是加大了与第三方数据平台、绿色认证机构、核心品牌企业的协同合作,探索搭建了包括绿色核心企业认定、绿色中小微企业评价、绿色项目识别、绿色商品识别在内的“绿色普惠金融”标准体系,在2022年联合发布的《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团体标准,明确了小微企业绿色评价的对象、原则、指标及程序。

“下一步我们希望向行业,特别是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开放绿色金融相关业务能力。”黎峰表示,开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开放小微绿色评级,第二是开放绿色资产识别模型,第三是开放其维护的绿色基础信息库。“希望通过开放能力促进行业发展,同时与合作伙伴共同迭代升级网商银行的模型和能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目前国内ESG评级市场的玩家主要包括指数公司(中证指数、华证指数)、老牌信用评级公司(中诚信)、金融科技公司(妙盈科技、商道融绿、万得)以及金融机构(嘉实基金)等等。

“与MSCI这类海外认可度较高的ESG评级机构相比,国内评级标准尚不统一,且各家评级方法透明度较低。”某ESG评级机构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未来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ESG评级报告披露是大势所趋,期待各家机构与相关行业协会共同合作展开团体标准研究等工作,推动ESG评级的规范发展。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