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对于身居粤西,一直渴望“融珠入湾”的阳江来说,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转”。
面对阳江各县镇村的各项薄弱环节,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阳江的根本出路,也是阳江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资料图片)
阳江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4433”思路举措统筹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今年上半年,阳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40元,增速6.64%,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全市710条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今年底有望全部达10万元以上;211名律师担任全市868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
“百千万工程”号角的吹响,正深刻影响着阳江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方位振兴,一幅生机勃勃的壮美景象正在漠阳大地生动展现。
阳江实施“一镇一特色”创建行动,图为阳春市合水镇茶河村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
高位推动
以“4433”举措为抓手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阳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坚持市县镇村“四级书记”一起抓,落实“一把手”亲自抓、党委副书记专职抓、党政班子成员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今年3月初,阳江市成立了“百千万工程”指挥部,3月22日市指挥部办公室正式揭牌运作,首期共抽调24名干部,是全省较早挂牌实体化运作的地市之一。4月份,县(市、区)、镇(街道)全部建立“百千万工程”指挥体系。
优中选优,首期全市抽调24名干部到市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是全省较早挂牌实体化运作的地市之一。
本着高效原则,市指挥部成立决策咨询等专班,在市指挥办的指导下,对具体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落实。
市指挥办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节点功能”,既“往下走”,深入开展调研、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全力解决问题,推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一贯到底;又“向上走”,加强与省指挥部办公室沟通,加强日常对接、主动汇报情况、定期拜访求教,确保各项工作紧跟省委部署、落实到位。
4月22日,阳江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城承载能力等10大任务提出了57条具体措施,以“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为主要目标,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阳江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围绕总体工作布局,阳江市正式提出了“4433”的思路举措,即夯实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四大抓手,实施绿美生态县域建设、县城扩容提质、“一镇一特色”创建、镇街服务大提升等四大行动,推进乡村产业“强”、乡村建设“好”、乡村治理“优”等三大任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三篇文章,着力推动人财物、政策、项目等要素向县域倾斜。
市直有关部门根据分工制定产业、改革、农业农村等13方面支持“百千万工程”的具体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均在市的统筹指导下按“一县一策”要求制定出台具体工作方案,构建起“1+N+X”的政策体系。
至此,阳江迅速行动,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不断完善、扎实有效的抓手举措基本成形、务实高效的推进机制逐步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初步构建,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项目为王
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
工业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今年以来,阳春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部署招商引资工作,市领导带队“主动出击”,前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及西南等重点地区拼争资源,上门拜访重点目标企业50批次、200余家次,今年以来新签约项目30个,计划投资总额326.4亿元。
盛夏时节,阳西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传来捷报,金龙鱼金厨、妙多食品等6个项目竣工试投产,致美斋、御农食品等15个项目加快建设,有力地助推“中国调味品之都”高质量发展。
阳江坚持“项目为王”,以大项目促大发展,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图为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园区。
近年来,阳西县大力推进大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9亿元,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42.76亿元,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120.3亿元,增长87%;项目投资113.91亿元,增长96.4%,多项指标居全市之首。
县域兴,镇村兴。漠阳大地的百舸争流再次证明: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是要发现和重塑县、镇、村价值,再造一个新阳江,必须把眼光投向县域。
如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化短板为“潜力板”?阳江给出的答案是:一定要坚持“项目为王”,以大项目促大发展,夯实产业发展抓手,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
为此,阳江各县(市、区)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梳理重点推进项目,坚持“项目为王、挂图作战、制度支撑”理念,全面加快项目建设,以项目落地实现“强县活镇、兴村富民”,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
同时,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阳江每个县区明确2—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此外,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大力发展海上能源、海水种业、海工装备、滨海旅游等产业,实现蓝色崛起。上半年,全市共签订内外资项目99个,同比增长6.4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9个,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
为突出制造业当家,阳江打造了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区,推动阳江高新区、中山火炬(阳西)园、阳春产业园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实施园区扩容提质工程,牢牢抓住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有利契机,出台了《阳江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方案》,规划主平台总面积76.67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获得2.4亿元资本金注入。
在营商环境上,阳江积极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善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机制。上半年,阳江共推动254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目前,阳江正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推动县域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把县域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有机结合体。阳春市正在建设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阳西县正打造市域副中心,逐步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同时,阳江持续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重点打造3个中心镇省级示范样板,4个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6个美丽圩镇市级示范样板。全市共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21个、专业村125个,32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县一策”“一镇一方案”,通过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流通在县城、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阳江在产城融合中阔步前行。
阳东区农村电商产业园的直播场面。
城乡融合
软硬件改革释放潜能
“广东已进入城乡融合阶段。”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给出的判断。“要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在城乡融合新形态下思考城乡发展和要素配置,促进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和繁荣。”
阳江市委、市政府认为,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农村向城市靠拢”,而是要推倒城与乡之间无形的“墙”,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聚焦城乡融合,强化镇街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把镇街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在阳西县,以儒洞镇、上洋镇被列为省美丽圩镇示范点为契机,全面开展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建筑风貌管控,全面升级镇区路网建设、排污排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三线”整治,推进一批旧民居、旧街巷改造提升,统筹绿道、碧道等建设,打造塘口引水陂、上洋东湖公园、西瓜驿站等一批网红打卡点。
在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村正全力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土地流转股份分红每亩从250元上升到1950元,同时,通过全面摸清农村集体产权家底,村民以房屋和宅基地折现入股,下一步将规划建设新型农民公寓,改造提升旧村庄,发展乡村文旅。
全覆盖升级改造镇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广政务服务“指尖办”“自助办”,镇级网办事项达157项,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对镇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因地制宜配套完善镇商贸综合体、电商街、冷链物流中心等,提升商贸服务功能,打造兴旺的商业圈。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推动各镇完善小公园、小广场、小球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打造15分钟便捷的生活圈。
除了基础设施升级蓬勃开展,阳江还探索市对镇街扁平化管理体制,将一批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管理权下放到镇一级行使,加快建设镇级政务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推动更多县级事权下放到镇,不断增强镇级综合服务功能。
阳江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图为阳江高级中学今年9月份将建成开学。
上半年,全市完成5G基站建设605座,完成率为75%;推动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布网,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天然气“县县通”项目加快推进;优化了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25场次,服务师生1440人次;深化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48个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县镇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覆盖。
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在这一“头号工程”的带动下,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升级蓬勃开展。这些积极变化进一步推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激发了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潜能。
撰文:赵强 李孔青 许能伟
图片:阳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提供
标签: